讓孩子養成【帶得走】的能力一直以來都是園區教學的方向
指的是讓孩子習得【如何生活】的能力。
從生活中時時刻刻就不斷有機會讓孩子練習、習得,
包含了自主管理、溝通表達、挫折解決、好奇探索等等,
也就是說~
帶得走的能力從孩子一踏校園就持續練習培養中,
例如:脫鞋、放置安全帽、整理書包、整理個人盥洗用品、
每日的簽到活動、學習區的互動與探索等等
銜接是每個年齡層的能力都要銜接,而非一蹴可及,
孩子可以做到的事
無論過程是否慢了些或是結果沒有太完美
但孩子就是透過一次又一次的練習習得自己的能力喔!
一起來看看
整理個人物品
學習將自己個人物品整理收納、
穿脫衣物整理等等........
都是自理能力的訓練及培養,
看似平常簡單的事情,
對孩子們來說是條理性訓練的基礎
例:整理書包
書包整理一直是孩子的事,
整理書包的訓練
是需要被養成習慣,
與孩子一起去完成,
並引導孩子有條理的學習,
也能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
讓孩子實際動手體驗
國小需備哪些東西及物品、
將東西做分類、
怎麼將書包內的配件放在適合的位置
這些都是需要長時間
過程中老師也引導
體驗背國小書包,
跟現在書包的差別在哪?
實際去操作並行動,
打結能力
一直在生活中常出現,
孩子會請老師幫忙,
將袋子打結或是
衣服上的蝴蝶結等等.......
老師將此能力引導給孩子,
大班生的穩定度及小肌肉發展也趨於成熟,
老師先示範一次,再引導孩子兩手並用,
或許大人們覺得這動作簡單,
老師也持續延伸將打結活動融入,
數學遊戲
數學的概念對孩子來說是一項極為重要的
利用錢幣將數量概念一起帶入,
用建構式讓孩子清楚了解,
當孩子感覺到後,
很多時候老師只是給一個關鍵引導,
當孩子數量概念穩定後,
一開始先讓孩子有時鐘概念,
老師具體的話語引導,
將分針和時針概念帶入,
再將撥動時間的操作實際畫在記錄上。
孩子能力的展現
是需要我們陪伴及給予時間內化,
這段過程中需老師及家長的陪伴~